| 繁体中文 | 客服热线:18939949964 | 高级搜索|

鄂钢制氧厂精细化管理实现发展创效

2013-11-28 12:01:58

面对当前行业多变的需求形势,鄂钢制氧厂通过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经济保供的前提下实现了发展创效。日前,该厂厂长倪汉武表示:“在人员不断精减,安全保供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们只有重心下移,全面实行扁平化管理,将管理触角直接深入到班组、到职工,这样才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打造信息平台拓展精细化管理空间
 
为更好地实现精细化的管理要求,鄂钢制氧厂在企业内部推行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力量支撑管理。
 
2013年年初,该厂开始大规模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他们整合厂内现有资源,先后建成了生产经营动态监测、人力资源管理、物质查询领用、设备检修管理、安全管理、销售业务、党务管理和内部邮箱等8大网络系统,设置了现场视频监控、现场过程控制、现场专家系统、管理基础(人力资源、设备)和管理流程、管理经营等40余个数据模块。形成了以质量、成本和销售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以服务钢铁材为中心的生产安全管理体系、以人力资本增值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以知识共享为中心的信息管理体系,覆盖全厂每个岗位。在网络系统中,每个岗位都是一个流程节点,流程主导一切,这样,原来非规范化的管理自然而然就变得规范化了。
 
该厂生产设备科副科长刘庆说:“今天如果要报昨天的利润情况,把数据一输入,各项经济指标马上就能算出来,甚至当班都可以分析出来。这个平台非常的方便,既能够精准管控,也节省了人力。”
 
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手工操作,现在全部都在信息化平台上操作。信息一公开透明,生产过程中的矛盾也就相应减少了。通过信息化平台还可以更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该厂副厂长陈祖国表示:“现场运行状况、监控数据等资料可以及时上传,信息全部都是共享的,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该厂要求在设备检修过程中,必须通过网上进行流程运作,每一个环节给予相应责任人一个权限,进行检修审批、过程、结果等程序的控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检修任务,就必须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确保动态保供强化精细化管理控制
 
对于鄂钢制氧厂来说,2013年生产保供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由于鄂钢新高炉的投产,带来了生产组织上的不均衡,如果不能合理化解氧气的需求矛盾,就会直接冲击生产成本。为此,该厂安排三班人员到炼铁厂、炼钢厂去学习生产流程,掌握用户的需求规律后,再来制定内部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该厂在加负荷或减负荷的调整上,基本能够保证提前2小时做好准备。
 
该厂通过经济分析和动态调度相结合,来保证用户足够的氧气需求,同时,有效地避免氧气的放散。该厂建立了三个板块的数据库,利用内部各种基础的性能特点,创新了不同的调配模式,改变了原来调度员—科长—厂长的决策模式,直接由调度员利用数据库科学调度。
 
生产设备科调度班调度员杨志伟说,我们对用户数据的利用,得益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分别到炼铁厂、炼钢厂摸清对方的生产规律,哪个点的波动较大,哪个区位的用量大,生产组织的偏好如何,等等,并将得到的数据都输入到数据库,以备快速反应时进行数据分析。
 
在数据管网上,可了解设备的性能、走向,系统内的缓冲能力有多大,等等,这些全部用数字说话。通过数据管网,在保供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氧气的缓冲和释放,更科学地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
 
在生产保供的同时,更要做到安全保供,为此,制氧厂建立了“风险辨识评价控制”机制,强化到边到角的控制,并且不断进行循环提升。
 
该厂把“危害因素辨识”理念拓宽到“风险辨识评价控制”层次上,融入到质量、设备、生产等专业,形成了综合管理理念。也就是说,每个职工在管理安全的同时,也要顾及其他的领域。
 
制氧厂安环科科长王鹏飞说:“这种理念的灌输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但职工从中慢慢看到了好处,也就接受了这种管理。如今,哪里要是有一点儿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能够快速被发现、处理。”
 
创新运行方式发挥精细化管理效应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鄂钢制氧厂已经实现了管理创造效益的目标,月可节约成本457万元。该厂通过制氧机技术改造和极限快速变负荷操作技术的运用,减少制氧机运行台数,氧气改散率由10%以上下降到了4%以下。
 
然而,光鲜的成绩背后,浸透着他们多少的艰辛。
 
2013年第一季度,为了满足炼铁、炼钢的生产需求,需要开动35000m3/h10000m3/h6000m3/h制氧机组。如果采取传统的生产模式,成本指标根本就完不成。为应对成本压力,该厂提出了利用调负荷的手段减少开机台数的设想。但是,能不能实现人工快速极限变负荷,谁的心里都没底儿。
 
为了确保35000m3/h制氧机组人工快速极限变负荷操作成功,制氧厂展开了缜密又充分的论证。他们组织各个专业口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从工艺、机械、电气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先是在各专业口小范围开展,然后再集中论证。然而,前期可行性论证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于是,该厂相关部门分别就以上三方面进行了“背靠背”的论证,最后集中对比和完善,形成最佳的可行性方案。期间,他们还咨询了设备制造厂家、相关专家和同行,最终付诸行动,实现了国内大型机组罕见的手动快速极限负荷调整。
 
为了与用户的生产模式、工艺模式完美地衔接,他们在操作中手动调负荷很频繁,一个班下来,上极限、下极限基本上要调两次,特别是临时性的安排,更难操作。但运行二车间乙班班长刘学文表示:“为了完成成本目标,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此外,该厂还利用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改造,从而创造效益。如为了增加空气输送能力,他们对空压机转子进行了扩容改造,充分挖掘设备潜能,这一技术在国内外也很少被采用。
 
实践让制氧人品尝到了精细化管理带给他们的甘甜,在这条路上,制氧人将走得越发稳健。
 
来源:鄂钢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