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铁水入炉温降成功降至68℃
2025-09-01 11:06:38
8月14日,重庆钢铁铁水入炉温降成功降至68℃,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这一突破性进展,较2024年同期130℃的温降降低了62℃,日能效降本达14.5万元。
生产过程中,铁水从高炉到转炉需经过运输、预处理等环节,温度自然下降不可避免。而温降幅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炼钢成本与产品质量。68℃的超低温降,远超历史水平,标志着公司在铁水热能管理领域迈上了新台阶。
这一突破的取得,离不开制造管理部生产管制中心的高效统筹。制造管理部牵头推行“1+1”高炉炉下配包模式,对铁钢界面实施小时级动态管控,通过实时跟踪炼钢节奏,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生产管制中心副主任刘光辉在会上要求:“一旦生产出现波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降低铁水积压量,减少铁水等待时间,从源头上解决温降过快问题。”
在生产管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各部门协同发力:炼铁事业部在确保铁水质量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入炉铁水初始温度,为控温奠定基础;炼钢厂充分发挥“一罐制”技术优势,深入分析转运各环节制约因素,严格执行“1+1”配罐模式以减少配罐数量,并遵循重包铁水“先放先兑、快进快出”原则降低积压;运输环节全面落实“铁包盖能加必加”原则,有效锁住铁水热量;设备管理部同步推进配套检修,合理调整计划避免铁水积压。
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同样体现在安全与铁包管控环节。在生产管制中心协调下,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强化轮班运行管控,持续优化高炉配罐模式。同时,生产管制中心按严格控制在线铁包数量,确保“三吹”积压的重包铁水控制在6包以内的要求,加强对炼钢厂生产调度的检查和指导,为提升入炉铁水温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据对比印证了铁水温降控制的显著成效。以炼钢一转炉为例,其入炉铁水温度大幅提升,最终实现68℃的超低温降。这不仅直接降低了转炉炼钢工序的能源消耗与钢铁料消耗,更显著缩短了生产周期,推动了制造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TNC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