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钢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02-06 15:48:51
“十一五”以来,重钢集团以环保搬迁契机,针对钢铁主业提出了打造中国最大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的宏大战略,进而在建厂120周年时描绘了建设千亿级企业的“重钢梦”。
从重钢集团了解到:经过多年来大手笔的投入、跨越式的发展,重钢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比任何时候更接近“重钢梦”。目前已具备年产钢650万吨的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达704亿元。2012年实现利税7.82亿元、利润3.29亿元。
环保搬迁顺利实施
“十一五”初,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国资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重钢通过投资约350亿元,全面启动并完成了环保搬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重钢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壮举。在全面关停占重庆主城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60%的大渡口老区的同时,一个规划布局科学、工艺技术先进、装备配套完善、产品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合理、单位投资最省的新重钢已经矗立在长江之滨。这为重庆主城创建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发挥了奠基性、关键性的作用,也为重庆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钢市需求有限,钢价剧烈震荡,钢企普遍亏损,面对狼烟四起的船板激烈竞争市场,重钢集团又是如何逆势而上、奋力突围呢?
充分巩固和扩大“重钢造”船板既有的品种质量优势,是重钢应对严峻形势和市场挑战的杀手锏。2009年9月以来,长寿新区4100mm宽厚板和1780mm热轧薄板生产线相继投产,很快加入船用钢生产序列,同时与搬迁重建的2700mm中板生产线珠联璧合,为用户提供规格和服务相配套的系列船用钢产品。这使得重钢在船用钢生产形成的固有优势中得到了扩大,产品规模优势逐步显现,并在船用钢部分核心产品上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内船板市场上逐渐取代了国外进口,开创了在船用钢领域的质和量并举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以200.4万吨船用钢产销量、市场占有率达18.3%,跻身全国最大的船用钢精品生产基地。
“十一五”以来,重钢年产钢能力从30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00万吨,年销售收入从11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14亿元,总资产从150多亿元增长到704亿元,在冶金行业排名由40多位提升至26位,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291位。2013年,长寿新区将形成宽厚板、中板、热轧薄板、线材、棒材、型钢等6条轧机生产线,钢铁主业的规模效益将进一步扩大和凸显。
非钢产业效益凸显
“十一五”以来,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打造的以环境产业、矿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非钢产业,在钢铁主业异常严峻的大环境下,勇于克服市场不利因素,在服务支撑钢铁主业同时,积极拓展外部市场,比较优势逐步扩大,盈利结构已经逐步从“内生型”向“市场型”转变,大大增强了重钢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产业发展战略优势开始显现。
近年来,朵力房地产开全国地产之先河,首创“成建制交房交证”,成为全国诚信地产的标杆,2012年成功实现利润破亿;设计院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起点,在重庆乃至全国冶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建设公司在坚守内部阵地的同时,大举向外部市场进发,特别是在两江新区为重钢人开创了一片天地;朝阳公司已建成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实力最强的专业气体生产基地,并于2012年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神州九号提供70%的黑色金属材料,重研所公司已成为国内航天材料和航空管材的主要生产基地。
2012年,非钢产业共实现利润4.7亿元,其中盈利1000万元以上的子公司达7家,为集团公司的总体效益目标实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潜在资源保障有力
“十一五”以来,重钢站在世界领先的高度,往上下游延伸,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往上游延伸获取资源,往下游延伸抢占市场。2009年开始,开发澳矿项目,获取铁矿石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和满足重钢对铁矿石资源的需求,实现矿石资源的长治久安。往下延伸实施大物流客户战略,在江苏靖江的长江沿岸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江海矿石联运物流配送基地和内陆至造船业发达地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根据全国及重庆市冶金材料工业战略要求,重钢集团实施“引进来”战略,适时启动与韩国浦项合作建设FINEX综合钢厂项目,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改造,走绿色钢铁发展之路发挥示范作用。
“十一五”以来,重钢集团还大规模地控制了远景储量30亿吨的西昌太和优质钒钛矿以及渝陕两地4座自有铁矿山等资源,未来重钢生产经营及转型发展资源保障优势明显。
同时,深挖战略客户资源,与终端客户中船集团、扬子江船业集团等26家造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200多万吨的稳定供货业务。2013年伊始,“重钢造”的船用钢成为了“寒冷钢市”的紧俏货,5家战略客户订购了175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80%以上,部分船企预付的订货款超过20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提速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新重钢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一是独创了取消全厂蒸汽管网和铁路,铁钢界面“一罐制”和钢-轧界面“辊道输送链接”短流程紧凑式布置,“干式RH真空冶金技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新重钢有4项技术被列入“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实用技术、2项技术获全国冶金科技一等奖。二是实现了工业用水100%循环使用,废水、废气零排放,废渣全量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自发电率已达65%以上;三是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2000多根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为1万多名职工提供办公、生活、洗浴等所需热水,能耗只有传统厂区天然气锅炉的6.22%,年减少排放废气2518.7万立方米、二氧化碳4500吨;四是政企合作先后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厂区绿化建设,总规划面积211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绿化施工近200万平方米,栽植了银杏等各类乔木3.8万珠、金叶女贞等各类灌木234万株、草坪等各类地被植物104万平方米,厂区绿化率达32%,为钢厂和城市建设了一条绿色生态屏障。2012年,重钢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企业改革纵深推进
“十一五”以来,重钢以“缩幅减链”为改革目标,优化产业和组织结构为改革工作重点,通过重组、关闭等方式,减少二级和三级公司数量。同时,推进落实集体企业利用环保搬迁政策分流安置人员,为彻底解决集体企业问题创造条件。
近年来,重钢坚决向纵深推进企业改革,强化运作监管,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10月,重钢健全了监事会机构并明确了职责;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重钢环保搬迁项目;2012年12月,股东大会已通过重庆钢铁重大资产重组方案;2012年底,重庆市和长寿政府予以搬迁损失财政补贴20亿元落实到位;2012年,盘活处置老区资产收回资金4.13亿元,向重庆市上交土地3300亩。
环保搬迁启动以来,为尽量弥补“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重钢加大了企业高素质管理者、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实施了六级技术专家和六级技能人才的成长激励机制,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基础。
2012年,重钢在坚决打赢扭亏增盈生存保卫战中,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夯实基础服务发展。全年积极创新实践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新区一级管理逐步深入人心,事故索赔、责任追究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和谐稳定持续向好
“十一五”以来,重钢坚持“务实为根、职工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克服企业搬迁及转型发展期面临的诸多困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积极构建和谐重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各项职工群众民生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针对职工从大都市到远郊工作、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从传统模式到管理模式等三个方面的不适应,重钢党委组织开展了“传承光荣历史,再造重钢辉煌”、“建设新重钢,实现新跨越”、“坚定信心迎挑战,科学发展渡难关”等一系列厂情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通过3年来75次定期召开的后勤工作例会,大力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如今,洁净明亮的洗衣房、清爽宽敞的职工食堂、实惠方便的风味小炒、一铺一位的倒班房、职工身边的购物超市、免费借阅的读书屋、设施齐全的文体综合楼、环境优美的环湖休闲……,在长寿新区一应俱全。朵力房地产还在长寿先后开发了3个楼盘,面向职工交付了住宅4674套,2013年有望再交付2901套,切实为新区职工提供住房保障。
为解决职工子女留守的问题,重钢分别与长寿区教委和大渡口区教委协调,保证愿意跟随父母到长寿就读的孩子能顺利上学;同时,重钢工会、团委牵头开办了职工子女课外代管班,启动了“关爱重钢老区职工家属”活动。
2012年,坚持民生导向,以建设“幸福重钢”为目标,重钢认真开展大下访大接访,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确保企业的总体稳定。
历经“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积淀,重钢又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有理由相信,重钢圆梦之日可期可待。
收稿时间:2013年2月
来源: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