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钢集团:做精做强重庆冶金材料产业集群
2012-07-06 15:11:04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以“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为标志,对未来五年“建成重要的产业集群”进行导航定位,明确要进一步强化冶金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作为重庆市冶金材料产业的核心企业,重钢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战略与党代会报告精神不谋而合。2010年,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在重庆市国资委主办的刊物《重庆国企》上撰文--《打造冶金钢铁特色产业集群》,对如何建设重庆冶金材料产业集群阐明了重钢集团的战略部署。
“党代会报告明确冶金材料为优势产业集群,这对全市冶金行业而言,既是对当前发展态势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董林认为。
产业链完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钢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矿石资源的稳定供给。“十一五”以来,重钢集团在重庆境内、国内和澳洲“三管齐下”建立矿山基地。一方面斥资50亿元在渝、川、陕三省市布局开发和改造5座铁矿山,其中包括远景储量30亿吨的西昌太和铁矿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战略收购澳矿,开发远期储量超37亿吨的海外矿石资源,可供开采上百年,“十二五”期间将形成1000万吨高品质精矿生产能力。至此,重钢自有矿占比有望超过60%。
澳矿从澳洲到重钢,经海船运抵出海口进入长江后须换江船。因此,建立可靠的江海物流转运基地,对于完善原燃料产业链而言,显得尤为迫切。
2010年6月24日,时任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重钢调研时认为,在原燃料产业链和钢铁产品到用户产业链的建设上,重钢在全国率先作出了思考和部署。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重钢“危中寻机”,在江苏靖江以极优惠的价格征地1800亩,总投资13.7亿元,打造西部重要出海口,建设现代物流基地。2011年12月以来,该基地物流码头和钢材加工配送项目相继投产。按照码头、仓储、加工、贸易“四位一体”思路,重钢致力于将靖江物流基地打造成为我国最大的船用钢板加工配送基地,建有7个码头泊位、7个料场和配套设施,年吞吐量近1500万吨,可实现年钢材加工配送量200万吨。2015年,该基地铁矿石采购、钢材销售、加工配送三大业务将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规模效应明显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科学决策,全面启动重钢集团环保搬迁改造,强力推动全市冶金材料产业的大调整和大发展。2007年开始,用3年时间痛下决心关停了12家“小钢铁”,在重钢长寿新区实现集约化生产。
一道看似简单的“加减法”,却为重庆钢铁行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让重钢的发展进入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企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1年9月,重钢环保搬迁工程建成投产,形成了以4100mm宽厚板、2700mm中板、1780mm热轧板带三条轧机生产线产品为主导,年产钢650万吨的长江上游钢材精品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船舶用钢生产基地。
2006年到2011年,重钢集团产钢从313万吨到603万吨、增长93%;实现销售收入从124亿元到314亿元、增长153%,其中非钢从24亿元到116亿元、是2006年的4.8倍;总资产从157亿元到633亿元、是2006年的4倍;人均劳动生产率从46万元/人大幅提高到141万元/人、是2006年的3倍。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最有说服力。
“十二五”期间,重钢集团将继续巩固和加强“一主二重”(钢铁主业,矿业、环境产业两大非钢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态势,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再度跨越,力争成为年产一千万吨钢、年销售收入一千亿元的“双千企业集团”。
核心竞争力突出
2009年,国家工信部在《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意见》中将重钢定位为:长江上游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围绕这一指导思想,重钢把握环保搬迁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用“坚定不移地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船用钢精品生产基地”的战略思考,对做精做强钢铁主业进行战略导航。
这一战略思考来源于重钢长期以来船用钢生产领域形成的固有优势和市场资源。环保搬迁前,重钢依靠硬件相对落后的2700mm中板轧机,轧制出全国首家获9国船级社质量认证的造船板,被业内誉为“中国第一板”。2006年,重钢造的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船体结构用钢板还同时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另外,按欧洲标准开发的船用球扁钢系列产品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9年9月以来,重钢环保搬迁工程4100mm宽厚板和1780mm热轧薄板生产线相继投产,很快加入船用钢生产序列,同时与搬迁重建的2700mm中板生产线珠联璧合,为用户提供规格和服务相配套的系列船用钢产品。这使得重钢在船用钢生产形成的固有优势中得到了扩大,产品规模优势逐步显现。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2012年1-5月国内中厚板钢厂船板产量统计汇总数据显示,重钢以83.27万吨跃居榜首,比排名第2的湘钢多出22.27万吨,高强船板销量占比达53.69%,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大船板生产基地。而之前的2008年-2011年间,重钢船用钢年产量从100万吨攀升至208万吨,排名从全国第10位到稳居第2位。
重钢在全国船用钢生产领域显现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量”上,“质”上也大有斩获。2011年,重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70毫米以上规格厚度的E40/E47高强度船板质量认证的企业,与世界钢铁寡头新日本制铁公司同台竞争中拔得头筹,成功摘得为制造25条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供此类船板60余万吨的殊荣。
支撑作用强大
重钢环保搬迁的“开幕词”提到,重钢钢铁主业搬出主城后,将有利于极大地改善重庆市主城区的环境质量,有利于重庆市重化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和移民就业问题。
对此,2009年9月,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黄光杰认为,重钢搬迁至长寿后,可以为本地经济的发展、行业的整合、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重钢环保搬迁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力体现。
一个正在打造千亿元产值的企业落户长寿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支撑作用又如何?
2011年9月15日,时任长寿区副区长肖庆华说,“作为长寿工业经济的新地标,重钢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如助推城乡统筹、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聚集产业发展等,对全面提升长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长寿区依托重钢环保搬迁落户长寿江南,及时规划了约17平方公里范围,定位为冶金及金属压延产业基地,有效聚集钢材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利用钢铁产业基础,在长江北岸的主体产业功能区规划布局了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特色新兴产业。
肖庆华说,重钢投产后直接承纳2万余人就业,间接创造约4万个服务业岗位。这些人年均增收可达3万元以上。待重钢的主业、副业和下游产业完善后,估计累计可为长寿提供8万余个就业岗位。
重钢深刻地改变了长寿的工业格局--长寿工业由过去化工产业“一枝独秀”,变成化工和冶金“比翼齐飞”的格局;推动长寿工业由单个企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向产业链上各企业“集团作战”的模式发展。
肖庆华认为,重钢深刻地影响着长寿区的工业发展格局。“围绕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编织产业网。”
重钢环保迁入后,长寿区按照冶金产业规划,围绕重钢产品,从上游、下游两个方向强势推进。长寿长江以南,冶金及金属压延产业链以重钢为龙头,依托重钢系列钢材产品,向上下游尤其是下游延伸冶金产业链,建设重钢下游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冶金产业链。
重钢巨大的原料进项物流和成品出项物流,将推动超亿吨的大物流产业基地形成。长寿区规划的冶金及金属压延项目有50余个,总投资近4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10个、5亿元以上1个、1亿元以上7个,投产后可实现产值近800亿元。目前,围绕重钢的上、下游企业投产的已有10多家。
市经信委的负责人说,“放在全市的层面来看,将重钢布局长寿,更深刻的用意在于拉动长江江南万亿经济走廊。”
为承担好长江江南万亿产业带的核心区这一重要角色,体现出核心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长寿区正与重钢集团联手做强冶金材料产业集群,实现长江南北两岸钢和非钢产业两大基地的产业整合,实现产品链不断延长的目标。
毫无疑问,重钢环保搬迁的“闭幕词”与“开幕词”完全吻合,重钢落户长寿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作用强大。
回顾过去,对照党代会报告关于产业集群的四个特征,建设重庆冶金材料产业集群的优势明显、雏形初具。
展望未来,重钢集团正在做精做强全市冶金材料产业集群的道路上阔步向前。重钢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张再坤在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分组讨论时说,党代会报告科学地规划明确了重庆冶金材料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约发展、企业转型升级。
来源:重钢